CN EN

分享

【学者之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夫也:守护与拓展——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2019.01.09

【内容提要】

本从工艺美术的本质出发,以文化生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现状,并分别从工艺美术的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传统工艺教育和工艺美术批评与审美等角度阐述了对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 文化生态 保护 发展

20世纪中期,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 Julian Steward, 1902-1972)提出了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文化生态学(Culture Ecology)。他用这一理论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后经斯图尔德的学生萨林德等人的发展,文化生态学已经成为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文化生态概念的理解更加广阔,文化生态不仅涉及人类文化和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还涉及文化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自古以来,工艺美术就是人类为实现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进行生产实践的产物,由于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其造型、风格和精神内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无论是从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还是从当今社会环境的变迁来看,我们都应当以动态的、整体的、系统的、多元的视域来思考这一问题。

作为一种人类现象,工艺美术自从产生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发生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部工艺美术史,既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史,也是工艺美术与其相关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演变史。正如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艺术史家温克尔曼(JohannJoachin Winckelmann,1717-1768)认为古代希腊艺术的繁荣与其特殊的气候、国家体制、人的思维方式、艺术家的地位等要素是分不开的。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其《艺术哲学》中也强调了艺术与自然、时代环境的关系。

从外部要素来看,工艺美术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自然环境、科学技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产实践、社会需求等要素。从内部要素来看,工艺美术的发生发展既与自身的传承方式、生产者、创作形式等有着密切关系,又与不同工艺品种、不同民族工艺文化之间发生着深刻和内在的联系。

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塑造了特定的工艺美术形态及风格,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从历史上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些因素决定他们各自的审美观,创造具有各自民族独特风格特点的艺术。尼罗河和浩瀚的沙漠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萌发了古代埃及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孕育出其静穆庄重浑厚的工艺美术气质。地中海沿岸的海洋环境造就了希腊人勇敢刚毅的气质,使之工艺美术呈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氛围和优美典雅又强烈奔放的风格特征。黄河流域温和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以及由此形成的农耕生产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勤劳内敛中庸的性格,使之传统工艺美术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征,成为东方工艺美术体系的典型代表。

工艺美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本身发展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影响。石器代表着人类早期的一种工艺形式。陶瓷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工艺美术的品种和艺术语言。釉料的发明,则充分体现了其美学上的价值,给陶瓷工艺锦上添花。青铜器的出现,直接利用了化学和物理学的成果,而“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发明,又使得青铜器的纹饰有可能做得精美至极……历史上工艺美术类型或风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与技术材料方面的重大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件工艺美术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其技艺之精湛、之独特。如果失去了技艺,也就不能称其为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基于人的需求而产生,人的需要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延伸,从日常实用到审美层面,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自我发展需要,形成了工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工艺美术成为具有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等多重属性的特质生产,它要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因此,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是工艺美术生产过程中同时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艺术规律、经济规律同时作用于工艺美术,这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特殊规律,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工艺美术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驱使它对物质利益的依赖,并在这种依存中显示其文化品格的蕴涵。

从纵向发展来看,同一民族统同一地区的工艺美术,由于创作的时期不同,艺术风格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实用和审美是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但是我们也发现,工艺美术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最初以实用为主,到实用与审美兼有,再到成为以审美精神需要为主,也就是说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性因素不断强化,实用因素不断弱化,艺术化、审美化是工艺美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从生产方式来看,人类在阶级社会之前,工艺美术的生产是处于比较单一的一种模式中进行的。阶级社会出现以后,逐渐演化出二元并存的生产模式,即宫廷的、高端的工艺美术生产和民间的、普通的工艺美术生产。前者以豪华的装饰、精湛的技艺而著称,后者以淳朴的装饰、重实用为特色。在当今,这种高端精致与日常实用二元并存的双轨制仍然是工艺美术生产的基本模式,这是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从工艺美术传播来看,自工艺美术产生之日起就与商品、技术、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其经济属性决定了工艺美术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历史上,无论是中国的丝绸、瓷器的世界影响,日本浮世绘在欧洲的风靡,还是唐代工艺美术中出现的诸多异域元素等等,它们的传播都是以产品为载体、以贸易为纽带而进行的。工艺美术的这些特性使其传承方式也呈现出与绘画、文学等显著不同的特点。

中外工艺美术发展史的经验再次证明,工艺美术不是孤立的人类现象,相应的环境孕育出相应的工艺美术。反过来,工艺美术反映着其存在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方式,它的发生发展与其外部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此同时,工艺美术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一个有机互动的体系。因此,这不仅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全球化、工业化、自动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审视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前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因其丰富的品种、精湛的技艺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工艺文化范围内,它是东方工艺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又是瓷器的意思,其中便折射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地位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历史上,造型奇特、纹饰别致的原始彩陶、庄严静穆而充满狞历之美的商周青铜器,工艺独特,装饰华丽的汉代漆器,雍容大方、富丽而华贵的唐代铜镜,造型单纯,设色典雅的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期丰富多彩的各类工艺制品……无一不闪烁着历代工艺美术匠师们的智慧之光。他们用自己卓越而丰富的表现技巧,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传世珍品,为世界文明史册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工艺美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空前的普及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在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精神虚无化

不少工艺美术作品只有表面传统文化符号,没有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些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得极为生硬,或者是形式要素的简单化挪用,以至于作品不伦不类。

二、奢侈化

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以宫廷审美趣味取代普遍的审美意志,不能真正体现广大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喜闻乐见,平民化和民主化的意识严重缺失,极力追求豪华奢侈之风,追求繁缛精细、妩媚艳俗,充满脂粉气和贵族审美情调的感觉,以至于使工艺美术作品成本高昂,脱离民众生活。

三、高度商业化

工艺美术的创作、营销只盯着经济效益和商业回报,完全丧失了文化责任和社会效益,导致工艺术水平的大幅下降。许多工艺美术作品粗制烂造,失去起码的品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带来了丧失优异手工技能的惨状。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和应有的魅力消逝殆尽。

四、极端功利化

不少工艺美术作品的出台,只顾眼前利益,毫无长期的社会效益。盲目追求当下短暂的利益,只为一时的需求赶时髦、追时尚,而丧失了“精品意识”和“流芳百世”的创作意识,从而把工艺美术的创作带入了歧途,充满了功利气息。

五、“工艺美术”边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的艺术院校和专业数量有了飞速发展,在我们为这一系列辉煌成果感到欣喜时,“工艺美术”这一词语已经不知不觉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很多场合,“工艺美术”已经被“设计”一词盲目地取而代之,工艺美术的含义被不断扭曲。

六、缺乏及时的专业批评

在铺天盖地的工艺美术作品中,不少工艺美术作品是以空洞的形式或败笔出笼的,但却没有进行应有的、客观的批评和正确的指导,应当说,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状况。只有提倡工艺美术批评,加强工艺美术审美,工艺美术才能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七、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亟需加强

近几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有了迅速发展,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态势,重形式轻内涵,重实践轻理论,很多从业者缺乏理论素养缺失,审美意识薄弱,工艺美术教育中理论课程边缘化。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工艺美术健康长远发展的隐性杀手。

八、面临传承危机

随着不少大师年事已高,一批身怀绝技的工艺巨匠逐步告别艺坛,导致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法面临失传、一些品种面临消失。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的生存观念、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宝贵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处境艰难甚至消失。

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Joh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Schiller,1759-1805)曾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认为它破坏了人的天性的和谐状态,导致人的片面的发展,造成人的性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他认为要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只要依靠审美教育才能解决问题。[1]进入新世纪,面对大量定型化、批量化、机械化,缺乏个性和人情味的产品所带来的困惑,我们再次体会到席勒当年分析之深刻,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其实质反映的是工艺美术生态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既立足现实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为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树立传统工艺文化意识和观念

中国是传统文化大国,也是传统工艺美术大国。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首先需要我们有勇气接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传统和认真解读传统,只要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传统的文化精神,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

工艺美术作为手工艺文化的代表,它的手工性、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使其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等同或取代的价值。工艺美术与基于现代工业的设计确实有着深刻的渊源和诸多的共性,但是盲目地以设计取代工艺美术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工艺美术的技艺性、商业性使它成为大众接触最多的一种艺术形式。工艺美术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创造性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存在于其制作过程之中。

保护传统是前提,保护的目的为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撑。认识传统工艺文化精神,树立传统工艺文化的意识和观念,是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以最独特的文化语言溶入世界文化,并有效地与之对话和交流。

二、树立绿色的可持续的工艺美术发展观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应当与人、所有生灵和自然取得和谐,任何有违于这种和谐的行为,皆应被唾弃和批判。例如象牙、皮草这样的工艺美术作品,我们在赞美其绝技之时,绝对不能忘记破坏自然资源给人类和所有生灵带来的危害。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应当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们不能忘记“以神为本”的时代,人们将所有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肉体的痛苦,也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时期人类精神的解放和人类生命的礼赞,人类为成为地球的主常而感到的自豪......但是我们更需要牢记的是: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善待大自然、善待各种生灵、尊重生命,是否应该树立“以生灵为本”的理念,从而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中树立和谐的可持续的工艺美术发展观。

三、营造健康的工艺美术文化土壤

21世纪的人类,面对大量定型化、批量化、机械化的,缺乏个性和人情味的产品,手工文化显得无比地珍贵起来。但是,作为过去存在了较长时期并创造出辉煌成就的传统手工文化,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却显得极其脆弱。人们在珍爱这些宝贵遗产的同时,很多传统行业又以很快的速度消亡,甚至与现实发生冲突,一些传统工艺大师年事已高退出艺坛,大部分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这一古老的行业。这一现实与人们对传统工艺文化的期待形成鲜明反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甚至变异。

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文化生态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多元共存的特点。历史上不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离不开其相互共存与相互影响。当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或发生巨大变化时,其自身生命也将面临消失或变异的危险。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形势,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些都反映了文化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特点。

作为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既是静态的遗产,又是动态的遗产,既是物质遗产,又是非物质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的存在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不仅仅是传统的显性的单一的对作品、手工艺人的保护,还应包括相关的制作技艺、材料来源、社会需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认可等动态的隐性因素的保护和发展。所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不是简单的保护好几件静态作品,关键是保护好与其相依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既涉及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需要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改变过去单一的博物馆式的、消极的静态保护,在充分认识和利用工艺美术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大众参与的、全社会的、多元的、动态的、积极的保护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工艺美术产品高端和大众并存的市场规律,探索适合当下环境的工艺美术双轨制生产体系,不断探索传统工艺融入当地日常生活的创新发展的新途径。例如一些国家结合工艺美术的发展趋势,将当代工艺与当代艺术融合,探索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路子。国内一些地方通过正确引导,因地制宜,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或传统工艺与旅游产业结合、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打造地方经济品牌和特色文化产品等方式使当地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重获生命力,都是可以借鉴和深入完善的一些思路。

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

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艺术教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关的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反映出社会大众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在逐渐加强。但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无论是从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还是社会大众的通识教育,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教育都明显滞后,呈现出很大的空白。很多院校的专业艺术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在教学大纲中被删减。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既感自豪却由于缺乏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认识。加之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本来就工艺审美基础薄弱的大众不知所措,甚至被误导。加强审美教育成为摆在当前工艺美术界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不同与纯粹的设计,手工工艺美术的实用往往在于其高度的观赏性,因此,工艺美术的观赏价值就是它的实用目的所在,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工艺美术审美教育的特殊意义。

首先,工艺美术审美教育是全面的审美教育,它应涵盖从工艺美术行业管理者、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到社会大众、相关的宣传媒体、博物馆等诸多方面。

有一些地方,某些领导往往掌握着工艺美术创作方案的决策定夺权,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只不过是实现某些领导人员长官意志的一名“高级美工”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管理者的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艺美术创作人员既是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大众审美情趣的引导者,其本身的素养也是直接影响工艺美术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工艺美术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文主义的精神。专业人员教育不能一刀切,也应结合工艺美术的市场规律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探索适合当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例如,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漆艺教学中,三田村有纯教授一直主张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他将培养重点归纳为三种倾向:一是以技术为中心,追求对技术工艺的精湛把握;二是以想法为中心,追求艺术新意和自我表现的倾向;三是注重生活所需的实用品的设计。这几种倾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管是哪一种倾向,对漆艺的基本功的学习是重要的,只有对漆艺的技术工艺有基本的掌握,才能谈得到下一步。[2]

大众作为工艺美术的欣赏者和用户,在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大众的观念和审美水平与社会发展节奏协调时,传统工艺美术才有健康的社会土壤。

其次,工艺美术教育与研究机构,应高度重视工艺美术审美教育的环节,着力打造优秀的高瑞工艺美术人才,使之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宫廷审美情趣或匠气十足、墨守成规的审美基准,创作出富于时代气息和国际化视野,同时又具备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来。

相关的专业和院校应结合当地文化和实际,探索将本地区特色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融入课堂,引进教材,一方面使在学习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切身体会都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一般的设计规律与当地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原本静态的处于博物馆或乡间的传统工艺美术变成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并力图使课堂教学、手工技艺与市场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传统资源、市场实践三者的结合,也有利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

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大审美教育的引导和投入,整合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宣传媒体等资源,加强互动机制。相关的宣传媒体,博物馆等部门及时发现新人新作,及时宣传、介绍、推广,树立新的创作与学术形象,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博物馆的引导与传播作用,力求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水平。

五、提倡工艺美术批评

创造可以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批评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工艺美术批评与审美似乎还是一处空白,很少有人提及。公开进行的,大都是纯粹艺术和美术方面的批评。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工艺美术界确实存在一些浮垮与极端功利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展开工艺美术批评。

工艺美术批评和审美是既相辅相成又有区别的两个活动,工艺美术批评需要在工艺美术审美的基础上展开,但它又并不能停留在工艺美术审美阶段,而是需要在工艺美术审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指导下,对工艺美术作品和工艺美术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并做出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进行有意味的创作和积极的人文情怀的表现与探索。因此,工艺美术批评不仅 仅是单纯地针对某一艺术家或作品的批评,而是一项与工艺审美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者、创作者、作品、广大受众、媒体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工艺美术批评是沟通工艺美术创意与工艺美术审美之间的一座桥梁,不仅对两者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也是推进工艺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工艺美术批评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工艺美术观念,从而更完美地创作社会需要的作品,更清醒地审视这些作品,不断培育和提高主管领导、工艺美术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通过发现和评价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受众和消费者进行工艺美术作品的评判、鉴赏和审美,促进工艺美术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手工文化的典型代表,工艺美术以其特有的人情味和审美意趣,给我们以启迪,激发我们的灵感,使我们获得种种审美经验。因此,保护和弘扬传统的工艺文化既是工艺美术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在坚持传统工艺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健康的工艺美术文化土壤、树立可持续的工艺美术发展观念、不断深入开展和完善工艺美术审美教育和批评,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手工文化运动和民族工艺美术复兴运动会在华夏大地悄然兴起,一个全社会参与的、积极的、多元化的工艺美术发展新局面终将形成。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赵云川:“日本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及教育——东京艺术大学国际交流部会长、漆艺艺术家三田村有纯教授访谈录”《装饰》,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夫也: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探议《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2.张夫也:提倡设计批评加强设计审美《装饰》2008年

3.张夫也: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中国美术广东论坛文集》2008年

4.张夫也: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5.张夫也:以心为本·精诚治学——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教学研究述略《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2007年

6.赵云川:日本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及教育——东京艺术大学国际交流部会长、漆艺艺术家三田村有纯教授访谈录

《装饰》2007年

7.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本文来源:当代工艺美术批评)

© 2024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

100084

© 2024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