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 李朝阳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博士生 龚袒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关乎人民根本福祉,关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当下,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性丢失、美学内涵误读、美育主体错位等问题制约着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加强乡村美育,对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升乡村建设参与者和决策者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营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和美乡村图景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建设成就斐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特别强调把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指出创意、设计、美术等文化产业要积极融入乡村建设,发掘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各级院校美术、设计等专业团队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乡村建设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而和美乡村将是对文明乡风和诗意生活的更高追求。在新发展阶段下,加强乡村美育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高品质提升,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极具价值,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乡村建设审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清华美院校庆特别展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首站来到美术学院,在参观校庆特别展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美育工作注入了新内涵,为新时代乡村美育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就美育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各方力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艺术与设计手段携手广大农民共建家园,陆续打造出一批典型的美丽乡村案例,实现文化和生态资源的美学变现。作为乡村美育建设的主力军,众多院校正在持续发力,为乡村美育赋能。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联合发起了 “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振兴工作站已遍布祖国各地;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农村政策、乡村治理等研究领域攻坚着力,宏观把控;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通过乡村艺术季等多种形式,将美育课堂带到广袤的乡村……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
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走个性化美育之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民生工程,需要以多元、全面、综合的视角来规划乡村美育工作,走个性化美育之路,通过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通力协作、循序渐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中国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乡村美育工作者应立足乡村实际,以一种俯身落地的姿态深入发掘在地文化,注重乡村规划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创意设计,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产品包装质量及品牌附加值,以美育建设为切入点嵌入乡村各类资源,激活生产生活要素潜能。通过设立艺术创作基地、美育工作站、乡建特派员、艺术大篷车,兴办文化艺术节、乡村大戏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多种美育手段为乡村建设赋能。
艺术进乡村,“纸·宣物语——当代纸媒材空间艺术展”开幕式举办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
“艺向山川——2023安吉青年艺术创作营成果展”开幕式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九亩村)
(二)
形神兼备、文化为魂,丰富乡村美学内涵
乡村美育应摆脱艺术至上以及城市化审美一元论的桎梏,立足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美学基因,以美育的力量推动乡村提质、引智,实现还原乡土文化、修复乡村生态、重塑乡村活力的愿景。同时,通过提升当地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自信,探究人居环境的艺术内涵和美学理念。
乡村中的风俗节庆、自然生态、民居建筑及非遗技艺均是乡村美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全民美育形式,深入发掘乡村的美学价值,让广大农民有机会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感受时代潮流,在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拥抱新时代。
第十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公共艺术作品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
“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看山艺术馆设计改造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
(三)
农民主体、问需于民,引导生活美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是美育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点。乡村美育工作应携手农民主体,聚焦农民关心的难点痛点,优先建设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空间,激发农民自觉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乡村美育,要尊重乡村的经济发展规律,尊重乡村的生态发展规律和厚重而鲜活的美学价值。通过文化工程与美育活动,让美育建设与文明乡风塑造相结合,使乡村生活美学理念真正浸润到农民生产生活中,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营造文明乡风和诗意生活。
“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海报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
“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
美育工作覆盖到乡村,一方面,有助于振兴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的精气神,营造乡村文化之“形”,重塑乡村文化之 “魂”,满足“和”的内在要求以及“美”的外在表征;另一方面,能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乡风,焕发乡村生机和活力。
乡村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我们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修复,应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下进行。将乡村传统文化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促进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并挖掘乡村新的美学经济增长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的审美思想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展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绿色底色,让村民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激发对绿色生活的热爱,回归丰俭有度、闲适雅致的诗意生活理想。通过乡村美育建设,将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勾勒出生动的美丽乡村画卷,以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美学价值。
资料来源 |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三农”决策要参》(2023年第20期)
资料提供 | 李朝阳 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