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绘画的评判标准——李睦老师访谈记录
2021.10.20

图片

采访人:艺术创作是极其个体的行为,要综合个人特定生存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那么评判画面的好坏又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呢?

李睦:艺术有标准,但不会统一,也不能统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准评判绘画,观点接近就算是有共识。

采访人:那么艺术教育的存在又能做什么?教师不应是将个人喜好给予学生,那我们又能给予学生什么呢?

李睦:教育和教师的责任不是教授个人的喜好给学生,而是发现、培养学生的个人喜好。

图片

采访人:如果单纯是教给学生构图规律、绘画意识与审美启蒙,还是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吧?那么教师的包容性和艺术修养又靠哪些训练去提高呢?

李睦:构图规律、绘画意识与审美启蒙等都是艺术的本质问题,教师的包容和修养也都是在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所以做教师不容易。

采访人:怎么定义成熟优秀的艺术家,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还是?

李睦:成熟和思想性没有必然的联系,优秀也不一定意味着深度。对于艺术家来说,成熟和优秀往往未必就是好事,思想性和深度许多情况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图片

采访人:什么叫创意?那些非正常的,打破视觉经验的画作才是创意?贯穿艺术学习最本质的是什么?

李睦:创意的实质是与众不同,奇思妙想只是改变后留下的印记,与众不同也包括从未改变。艺术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培养。

采访人:有很多艺术机构的课程安排向大师学习,我觉得初学绘画的孩子不必要向外学习,我观察到给小孩子看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他们并不喜欢,孩子们说很丑。我的问题是:到底向大师学什么?

李睦:艺术教育不是拉郎配,教师也不是媒人。大师作品的作用旨在让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让教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图片

采访人:理想化的艺术教育与体制内的应试选拔可以协调吗?

李睦:完全可以,但协调者只能是教师们自己。

采访人:您在从事艺术创作时更注重精神诉求的传递,还是情感诉求的表达?

李睦:时而是精神,时而是情感,但这由不得我自己。

采访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作品中缺少材料肌理的形式美感,缺少失败的、将错就错的东西,也缺少偶然性,这对于批量生产的作品和审美普及性装饰画会有一定的冲击,但对于真正从情感出发的艺术家来说冲击不大。联系央美展出的达芬奇的印刷品,还是不能替代原作的力量和美感,但相似的问题又出现在央美硕博的毕业展上。怎么去评判一幅画,技术手段是一个方面,但真正情感上的共识好像很难达到,这里面是不是有个人生活经验问题?

李睦:个人生活经验确实与审美判断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主要是与所属时代的审美判断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有着对艺术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和过去的审美有情感上的共鸣,但也无法回避我们与所属时代的审美关联,审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重新思考那些已经被打乱了的以往秩序。

图片

采访人:如果这样去看,画就是没有统一评判和喜好。如果艺术相对于个体来说是生存经验的体现,那么美术史中的所谓“杰作”就是不成立的。那么评判画面的好坏又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呢?

李睦:所有的优秀艺术作品都是对生存经验所作出的敏锐反应,这需要经由优秀的人才能得以实现。艺术中表达的许多共性精神,其实是以艺术家个性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完美的辩证统一。

采访人:我们现在所谓好坏画的标准是不是也是不成立的,那艺术教育的存在又能做什么?

李睦:绘画中好与坏的标准原本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艺术教育的意义恰恰是质疑标准,重建标准,而不是执行标准、维护标准。

图片

图片

李睦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绘画系教师

图、文:绘画系教授 李睦提供

鸣谢:艺术的启示公众号

© 2024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

100084

© 2024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