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海报
2019年6月5日,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公众活动“复杂的都市环境”研讨会在米兰设计博物馆Triennale Lab 成功举办。研讨会会场位于博物馆一楼咖啡厅一侧,是米兰设计界精英的聚集之地,是全球设计师迷恋与瞻仰的圣地。6月5日下午,来自中国与意大利设计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在此,就“复杂的都市环境”这一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设计精英云集的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
“复杂的都市环境”研讨会签到处现场
本届三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苏丹教授担任研讨会总策划。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苏丹教授担任主旨演讲环节学术主持
米兰三年展基金会国际展览负责人
Laura Agnesi女士致欢迎词
主题演讲环节由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苏丹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马泉教授,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保罗·苏卡来利教授(Paolo Ciuccarelli),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系博明凯副教授(Michele Bonino),上海美术学院王海松教授,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程雪松教授,意大利著名建筑事务所Fuksas Studio建筑师贝亚特丽斯·贾尼女士(Beatrice Gianni),慕尼黑工业大学顾琰博士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和苏丹教授主持,上述主讲嘉宾与上海美术学院汪宁副教授、黄祎华讲师和意大利FM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米兰新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与策展专业主任马可·斯科蒂尼教授(Marco Scotini)、设计师俞昌斌先生共同参与了2个话题的讨论。
“复杂的都市环境”研讨会嘉宾合影
主旨演讲嘉宾:马泉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乐竞(中国)视觉传达与设计系的马泉教授发表的演讲名为《视觉、空间、叙事》(Vision, Space, Narrative),他从自身专业出发,以城市视觉为出发点来探讨城市环境。他认为城市空间既是物理性的,也是视觉性的,有功能性的体验,也有视觉性的体验。其中,大众主要靠视觉来感知城市,可以说城市视觉结构是认识城市和体验城市的关键因素。因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故事就隐藏在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中,它们互相叠加,而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视觉是构成城市叙事和辨识城市故事的解码方式。同时,当今的城市越来越具有媒介属性,它既是信息的内容载体,又是信息发布的平台,视觉就是构建城市媒介属性的重要元素。
主旨演讲嘉宾:Paolo Ciuccarelli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保罗·苏卡来利(Paolo Ciuccarelli)则从自己最擅长的数据分析角度来探讨城市,他的演讲题目是《内与外——数据与可视化如何表达城市的复杂性》(Within and beyond. How data and visualization can articulate urban complexity)。他在演讲中说,他理解中的“复杂”不是麻烦,而是资源的多样,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复杂性是城市应该保持的价值之一,但与复杂性共处并不容易。因此,科学家、设计师们的目标是把这种复杂性变得可视化,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探究城市环境的复杂性,Paolo引入了数据分析作为工具,同时借助设计使数据可视化,从而实现复杂性的简化,帮助人们来了解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
主旨演讲嘉宾:王海松
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王海松教授发表了演讲《城市问题,问题城市》(Urban Problem, Problem Urban),他以自己负责的设计项目作为案例,从更为感性的角度来探讨面对现代社会中日渐复杂的城市环境,设计如何来保留城市环境的“温度”。并指出保持环境的真实性、丰富性、独特性是解决诸多问题城市的出路。
主旨演讲嘉宾:Michele Bonino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副教授博明凯(Michele Bonino)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在他的演讲《城市的身体与眼睛:城市环境的悖论》(The Body and the Eyes of the City: the Paradox of Urban Environment)中,他通过两个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对城市的研究分为“城市身体”与“城市之眼“两个方向,前者把城市比作人的身体,所有的设计都致力于促进人们更加积极的活动和互动;后者则是相反的概念,城市通过技术手段来观察使用者,二者之间形成的是无形的信息流互动。
主旨演讲嘉宾:程雪松
上海美术学院程雪松教授立足上海,探讨展览活动如何激活城市空间,并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他的演讲题目是《展览城市》(Exhibition City)。在演讲中,程雪松教授通过大量的展览案例,向观众介绍展览在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览空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展览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今天,城市正在从生活化变得展览化。
主旨演讲嘉宾:Beatrice Gianni
作为全球知名建筑事务所Fuksas Studio的项目经理、建筑师。在《碎片城市,走向新的数字人文主义》(The Fractal City, Towards a New Digital Humanism)演讲中,贝亚特丽斯·贾尼女士(Beatrice Gianni)女士从自己负责的诸多建筑项目出发,提出了面对未来人口的急剧增长,未来的城市将作出相应的更新,她称之为“碎形”城市,这种新型城市肌理的构建依赖数字创新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主旨演讲嘉宾:顾琰
慕尼黑工业大学顾琰博士则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对城市土地混合利用与城市活力的感知:以北京所选案例为例》(The perception of urban land use mix and spatial vitality:with selected study cases in Beijing)。在一个提倡城市用地多样性与密路网的世界背景中,受历史遗留因素影响,北京在城市的扩张与转化中呈现出了一些独特性,如单位大院、社区门禁等。这些曾经广受诟病,并被认为是北京拥堵的主要原因。顾琰博士通过自己的研究,帮助观众从中国传统到当代社会的语境中来更好的、更客观的理解这些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的第一个话题为“城市视觉与城市形象”,由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主持。五位嘉宾就该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探讨。在探讨中,“文化性、过程性”等词语被多次提及。马泉教授说:“视觉性是城市多年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视觉性,但却不应该为了视觉去做一个城市。” FM中心艺术总监Marco Scotini教授说:”当代的问题是关于一个过程的问题,而不是孤立的、分化的问题。城市问题也是如此,因此需要我们在研究建筑、研究设计的时候,很准确的去理解发展的路径。” 上海美术学院汪宁副教授则提到:“城市形象不是一个快速推倒重来的过程,而是一个慢慢修补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受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的影响。”
圆桌讨论之城市视觉与城市形象
圆桌讨论的第二个话题“城市活力”由苏丹教授主持。讨论的嘉宾们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人”的重要性。上海美术学院讲师黄祎华说:“城市的活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跟人有关系,我们怎么样去形成一个社区。过去的城市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现在我们是否要有所突破,需要一种颠覆性的重新考量和设计。”设计师俞昌斌则以自己研究多年的上海崇明岛为例,向观众介绍自己如何通过设计实践来激活这个区域的活力。同时,他也很遗憾的指出,“崇明岛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缺乏”。顾琰博士依旧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城市活力,使用者的状态是设计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保罗·苏卡来利(Paolo Ciuccarelli)教授认为我们要将城市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数据的搜集也不是机械的,他更推崇的是数据的人文主义。在搜集与分析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场所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王海松教授强调对城市中人的真实需求的把握与理解,只有真正了解人的需求,才有可能创造出更有活力的城市。
圆桌讨论嘉宾马可·斯科蒂尼教授教授(右)与马泉教授
圆桌讨论之城市活力
城市,尤其都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产物,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面对的最为复杂的环境。在今天,城市问题正逐渐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焦点,正如本次研讨会题目中所揭示的三个关键词,“城市、环境、复杂性”。城市中,环境问题、文化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交织缠绕、互为因果。这种极端的复杂性使得它很难单纯靠单一的方式得到解决,但人类的强大就在于我们仍旧在不断的更新认知,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认为,都市环境的复杂性是人类创造性的来源,而人类的创造性指引我们不断追寻更美好的未来。
“复杂的都市环境”研讨会现场
(图、文:雅昌艺术网专稿)